发布时间:2020-06-15 点击数:650
徐苏宁艺术 访谈录
萧:苏宁,你好,杭州见面一晃又是四年。我是次到景德镇,昨天到了你的工作室古韵磬音,今天上午去了博物馆,下午在陶溪川逛了个遍。美在陶溪川,技在陶溪川,艺在陶溪川,在陶溪川,在这样好的氛围中,我感受到了瓷都的魅力,在这样一种感触之中,我计划着我俩来个艺术交流对话,在微信上做一个艺术访谈的专题。正好,你过来了,那我们坐下来聊聊。
苏宁,这么多年,我还是次看到你瓷器作品的原件,与我看你的画册、你发给我的图片完全不一样,她传达的一种很有艺术感染力的感觉,与你有一种亲近感,是有温度的。你可能没有注意到,我在你几件主要作品的面前,来回了好多遍,精细的地方,我还用手轻轻的一摸,我也问了你相关制作、工艺方面的问题,真的是好作品,我从心底里佩服……难怪,你工作室中陈列的作品都标出了伍位数和六位数,物有所值。
在景德镇,做瓷的人很好,这么多年,你坚持了,并且你用文人画的方式来融入瓷艺。我想听听你对瓷的理解。
徐:在中国美院我们是同学,学的是中国画花鸟。出来之后,我去了深圳,呆了几年,我又回来了,回到了景德镇,加入了瓷的这个行业。
在景德镇做瓷,大多数是师傅带徒弟,一辈又一辈。我个人的情况,对做陶瓷的来说,可以说是“半路出家”。不过算起来也有二十多年了。
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,我自认为有画画基础,画得也不错,又有名师、大家的亲授,对于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方式还有一种轻视,看不起。说实在的,当时的想法真的还很多。
这么多年过来,反思,实际上当时是对陶瓷的不了解的,对陶瓷的语言、工艺的无知。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,实际上每一道工序就是以独立成一行。一行,做好不容易,做精就更难。
绘画(彩绘),在七十二道工序中就只是一道工序。没有绘画(彩绘),陶瓷也是可独立存在的。这些年,让我懂得了些瓷的工艺美、瓷的特定的艺术表现……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上。
萧:在你工作室陈列的作品中,有青花、彩绘、青花釉里红,还又釉上和釉下的结合,有堆的方式,你刚才讲请人点梅花……
徐:在景德镇,做瓷手法是丰富的,分工也细,点梅花,我就是请师傅点的,他们做得精致,比我自已做得更。你只要掌握了这“点”的技,就可以谋生。瓷,做的精品瓷,每一过程都是至好的、至的。
萧:瓷上彩绘到明清,是清代,了一种,珠山八友开瓷上文人画入瓷的。“珠山”,这两面个字,对我来说,是一个“崇拜”的字眼。那请你谈谈珠山八友的瓷上绘画。
徐:今天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在珠山区,明天我们就去看看,感受一下吧。
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"月圆会",因为聚集在珠山,故有珠山八友之称。他们是:王琦、王大凡、汪野亭、邓碧珊、毕伯涛、何许人、程意亭、刘雨岑八人。他们是御窑厂停烧以后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,他们活跃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,他们成立了"月圆会",就像其他文人一样,艺术雅集,他们把中国文人绘画的方式用于到瓷上,"以味不以形也",作品中有"扬州八怪"的风骨,受海上画派的影响很大。在博物馆,就有珠山八友瓷品的陈列专题。
萧:对,在博物馆中看到了珠山八友的好多作品,刘雨岑海上画派风格的花鸟,邓碧珊的鱼,毕伯涛的桃花。从文化的脉络来看,苏宁你的瓷上绘画也是文人画一路,从继承的角度来看,与珠山八友也属同一脉,有扬州八怪、海上画派的风韵。
徐:可以这么说。当年在中国美院,我们大量临写过任伯年、陆抑非等海派画家的小写意作品。我一直喜欢画鸟,画那种鸣禽的小鸟。在造型上我作过大量的训练。我喜欢作折枝的方式构成画面,以简、疏、活的手法来营造,以少许胜多多,追求空灵、自我、攸远。
萧:麻雀,是你作品中出现的至多的小鸟,象小精灵一样出现。你发的微信中,我收藏了好些你麻雀的造型。
徐:谢谢你老同学 “收藏”我的麻雀。
是这样的。其一,麻雀与我们至近,至为熟悉,我喜欢那种欢呼雀跃之感,与小孩子有类似。其二,历代画家中,画麻雀至多。表现也至为成熟。其三,我把麻雀作为一种基本的造型训练,还是有些的心得。
萧:工作室陈列有四条屏的“鱼”,应该是苏宁满意的代表作品之一。作品排在作品集靠前的位置,应该能说明学术的。这幅作品,写鱼,其实也是在写人,从题材的选择、位置的经营,动态的组合,是用脑用心在做,我想至能体现艺术家的“如鱼得水”的心性。苏宁,我能感觉到你现在的艺术状态大大好如四年前,从年龄上也是艺术进入成熟期的阶段,我想请你谈谈艺术上的一些计划和想法?
徐:你对我现在状态总的评价,我是比较。在七八年之前,我就在做一些基本功的。年轻时画画只是一种兴趣、一种随性,没有系统性,凭喜好,东一家西一家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、长时间从事瓷这一行业,随着对瓷的认识不一样,光情绪化地去做学问、出作品是不行的,我就有了重新做功课的计划。
从宋人人物画的白描,明清花卉的勾勒,练造型、练线条,找表现规律。从书法金石中找感觉,吸收营养,这几年下来,学习后的效果逐渐体现出来,这些营养慢慢地融入到我的血液之中、情感之中、创作的之中。同一题材,我处理起来就更丰满,感受就更深入、物象的传达就能在收放自如的控制中涌现出来,这样做出来比传统更生动、更入神、艺术性更强。
萧:昨天,你有个比方很:把瓷比作女人体,大写意,没有用武之地,画起来很痛苦。小写意、兼工带写就比较合适。就你这个比方,我有一个小建议,在60岁之前,还做一些兼工带写、小写意的功课。
徐:你这讲得很直接。其实画兼工带写、小写意做起来是很难的,但我们先前有个比较扎实的训练,是要再去攻一下,我想,有很多的表现就可以直接搬到瓷上了。
萧:三年前,瓷人,景德镇长物居主人涂睿明,致力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,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,推进陶瓷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复兴,有一本以景德镇制瓷业为研究对象的书《制瓷、笔记》,其中有一个章节《苏宁当自强》,写的就是你,苏宁能否介绍一下过程的细节?!
徐:涂睿明是海关的一名公职人员,因为爱瓷就来到了景德镇,并长居下来,做瓷、写瓷、研究瓷。一种缘分让我和他相识,他喜欢并欣赏我的这种文人瓷绘的表达方式,也喜欢这种散淡自在的生活状态。
萧:景德镇制瓷业这一行,人才济济,能入涂睿明他的“法眼”,并写成书记录下,是艺术的魅力所在,也是实力的展现……
至后,我还谈一点对景德镇瓷的感受。瓷,发展到清代,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,那种精美,到了,美仑美奂,这是其他朝代都没有的;另一方面瓷可以制作出并覆盖陶、紫砂、甚至青铜的感觉。我突然有个奇想:说不定原来是想到景德镇学习、学习,开开眼界,把瓷做得好,但看到是精美致极、无所不能的景德镇瓷,在好奇、兴奋、赞叹之余,说不定回家就歇业了、改完了。
徐:你这种想法其他外地的朋友也谈到过(笑),但还好,还是有好多的外的艺术家呆在了景德镇,在这里创作和发展。
萧:这次来景德镇,我很欣慰,我们班不但出画家,还出了苏宁你这么优异的陶艺家,恭贺了!
苏宁,我们好好地认识自我,上苍既然给你这么好的天赋,又遇上了这么一个好的时代,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,出些好的作品,留些好作品,愿在之后、在千年之后,还有作品传世!
徐:好,让我们其勉!
老同学,那在景德镇多呆些日子,多找一些瓷的感受。
徐苏宁瓷品欣赏
徐苏宁瓷器欣赏(一)
徐苏宁瓷器欣赏(一)局部
徐苏宁瓷器欣赏(二)
徐苏宁瓷器欣赏(二)局部
徐苏宁瓷器欣赏(三)
徐苏宁瓷器欣赏(四)
徐苏宁瓷器欣赏(五)
徐苏宁瓷器欣赏(六)
徐苏宁瓷器欣赏(七)
徐苏宁瓷器欣赏(八)
徐苏宁瓷器欣赏(九)
艺术简介
徐苏宁
1992-1993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。
擅长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中国画的表现技法相结合,人物作品气韵高古;山水作品气势磅礴、古境幽深;花鸟作品清韵雅致、开合有度,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。
古韵磬音 - 徐苏宁工作室掠影
END
上一篇:瓷坛画虎人—刘新凯 撰文/漆德三
下一篇:李家正:虔行艺途天地宽